• 2025年第4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内窥镜远程诊疗信息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解读

      2025, 42(3):169-17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1008-00369

      摘要 (33) HTML (58) PDF 3.22 M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远程医疗作为一项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正逐步改变传统医疗的地域限制和服务方式。为了规范和指导内窥镜远程诊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推动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由上海市同济医院制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内窥镜远程诊疗信息系统技术要求》于202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本文将介绍并深入分析该标准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应用场景及在当前医疗信息化领域中的意义与价值,以求进一步提高对标准的认识及应用。

      • 0+1
      • 1+1
      • 2+1
    • 《中国消化内镜再处理专家共识(2024,重庆)》解读

      2025, 42(3):173-17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1216-0048

      摘要 (30) HTML (151) PDF 3.07 M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4年9月,《中国消化内镜再处理专家共识(2024,重庆)》正式发布。本次共识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及2016年版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正式采用“消化内镜再处理”这一术语,进一步规范并优化了内镜再处理流程。共识细化了各操作环节的关键步骤,明确规定需进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的内镜类型,特别强调手工清洗、个人防护、人员培训及全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旨在提升消化内镜再处理的标准化水平。本文对新发布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突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意义,并对其中关键操作步骤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从事内镜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0+1
    • >菁英论坛
    • 肝外胆管解剖与胆结石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5, 42(3):178-18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611-00429

      摘要 (33) HTML (159) PDF 3.21 M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外胆管解剖在外科手术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具有重要意义。肝外胆管解剖异常可能增加胆结石的风险。回顾肝外胆管的胚胎学和解剖学基础,以及肝外胆管变异的各种类型和发病率,同时讨论肝外胆管解剖与胆结石疾病之间可能的机制。

      • 0+1
      • 1+1
      • 2+1
    • >论著
    • 基于5G网络的便携式消化内镜检查远程会诊应用研究

      2025, 42(3):185-18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703-00145

      摘要 (27) HTML (54) PDF 3.32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依托5G通信技术,搭建便携式消化内镜检查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内镜检查音视频数据实时传输至会诊医师,并评价远程会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10日至10月20日,16例海南省三亚市和14例广东省湛江市基层卫生所分别至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进行便携式消化内镜检查远程会诊的病例,记录5G网络传输参数,评估检查端和会诊端病变检出率、视频和图像质量。结果 三亚市和湛江市至上海市远程会诊的5G网络传输参数分别为下载网速168.3 Mbps和160.4 Mbps,上传网速75.1 Mbps和72.4 Mbps,延时28 ms和25 ms。检查端和会诊端医师的病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3%(13/30)比36.7%(11/30),=0.792,P=0.598]。2名高年资内镜医师分别比较了检查端和会诊端的内镜视频质量[(2.92±0.59)分比(2.88±0.64)分,t=0.302,P=0.763]和图片质量[(3.10±0.57)分比(3.05±0.53)分,t=0.424,P=0.622],显示检查端和会诊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5G网络的便携式消化内镜检查远程会诊应用效果良好,实现了远程会诊和操作指导,有助于提高基层医师操作能力和疾病诊断能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 0+1
      • 1+1
    • 上消化道高风险患者智能随访系统的开发与验证

      2025, 42(3):190-19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820-00326

      摘要 (33) HTML (68) PDF 3.12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自动识别上消化道高风险患者并分配随访间隔的智能随访系统,并验证其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的23 035例行胃镜检查患者的内镜和病理报告,其中1月至8月的17 934例患者为训练集,9月至10月的5 101例患者为测试集,系统首先提取内镜和病理报告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自动识别上消化道高风险患者,并将患者分类为7个风险等级,随后依照指南为患者分配标准化随访间隔。测试集内可分配随访间隔的患者中,有189例住院患者可以从医疗记录中获取管床医师给出的随访间隔,以专家医师根据指南基于内镜和病理报告给出的随访间隔为金标准,用于比较不同科室医师与系统分配随访间隔的准确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67例用于探究智能随访系统对3名内镜医师分配随访间隔的辅助作用。结果:智能随访系统识别上消化道高风险患者的总体准确率为99.94%(5 098/5 101),对正确纳入的患者分配随访间隔的总体准确率为100.00%(534/534)。智能随访系统在分配随访间隔上的准确率显著优于全体来自不同科室的医师[98.94%(187/189) 比 35.45%(67/189),X2=118.01,P<0.001],也优于消化内科医师[100.00%(117/117) 比 24.79%(29/117),X2=86.01,P<0.001]。在智能随访系统辅助下,3名内镜医师对67例患者分配随访间隔的准确率得到显著提升[55.22%(111/201) 比 22.39%(45/201),X2=58.68,P<0.001]。结论:智能随访系统可准确识别上消化道高风险患者并根据风险等级分配相应的随访间隔,有助于减轻医师随访工作量,提高患者的复查率。

      • 0+1
    • 儿童磁控胶囊内镜检查前祛泡剂的应用研究

      2025, 42(3):197-20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817-00323

      摘要 (29) HTML (39) PDF 2.92 M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磁控胶囊内镜检查前,采用不同剂型、不同服用时间的祛泡剂,对胃部视野清晰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病例资料,根据服用祛泡剂的类型分成西甲硅油乳剂组(10 mL西甲硅油乳剂)、二甲硅油散剂组(5 g二甲硅油散剂溶于30 mL温水)、二甲硅油乳剂组(4 mL二甲硅油乳剂溶于10 mL清水),每组再根据检查前服用时间分30 min、45 min、60 min亚组,共9组。主要评价指标为胃内气泡量评分,次要评价指标包括胃内清洁度评分、胃部检查时间、胃转运时间、诊断效能、安全性等。结果 每组20例患儿,9组共纳入180例患儿资料,其中二甲硅油散剂45 min组的胃内气泡量评分[(0.89±0.35)分]、胃内清洁度评分[(0.99±0.52)分]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即清晰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胃部检查时间、胃转运时间、胃部疾病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控胶囊内镜胃部检查前祛泡剂的服用可明显减少胃内的气泡量,增加胃部黏膜的清晰度,儿童服用方案选择检查前45 min服用溶于30 mL温水的5 g二甲硅油散剂更优。

    • 内镜切除治疗直肠小神经内分泌肿瘤垂直切缘不充分的危险因素研究

      2025, 42(3):202-20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812-00357

      摘要 (23) HTML (97) PDF 3.12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内镜切除治疗直肠小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3至2022年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10 mm的直肠NET患者资料,按治疗术式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组和内镜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on,EMRL)组,比较基线资料后,两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再比较R1切除率、垂直切缘距离充分率。结果 共纳入186例患者,其中ESD组139例,EMRL组47例。R1切除率在ESD组和EMRL组分别为12.2%(17/139)比2.1%(1/47)(χ2=3.027,P=0.082),垂直切缘距离充分率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1%(96/139)比85.1%(40/47),χ2=4.598,P=0.032]。两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各为46例。匹配后的ESD组和EMRL组在R1切除率[6.5%(3/46)比2.2%(1/46),χ2=0.261,P=0.609]和垂直切缘距离充分率[78.3%(36/46)比84.8%(39/46),χ2=0.649,P=0.42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操作者经验及术前活检是造成切缘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治疗方式可能不是影响术后垂直切缘距离的关键因素,但术前活检及操作者经验对切缘有显著影响,应避免术前进行活检,对经验不丰富的医师推荐使用更容易掌握的EMRL进行小NET切除。

      • 0+1
      • 1+1
    • 重复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的临床价值

      2025, 42(3):207-21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729-00518

      摘要 (30) HTML (46) PDF 3.13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在疑诊肿瘤性病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因临床疑诊肿瘤性病变行首次EUS⁃FNA不能获得明确的疾病诊断而行重复EUS⁃FNA的所有病例,回顾超声内镜图像、病理、随访转归等病例资料,分析经重复EUS⁃FNA得到明确诊断的患者,评估重复EUS⁃FNA对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共有36例不同部位占位性病变患者纳入研究,最终80.6%(29/36)诊断为肿瘤性病变,19.4%(7/36)为非肿瘤性病变,其中34例患者得到明确病种诊断。重复EUS⁃FNA诊断肿瘤性病变灵敏度为82.8%(24/29),特异度为100.0%(7/7),阳性预测值为100.0%(24/24),阴性预测值为58.3%(7/12),准确率为86.1%(31/36)。结论 临床疑诊肿瘤性病变而首次EUS⁃FNA病理结果不明确时,重复EUS⁃FNA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复查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5, 42(3):212-21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724-00208

      摘要 (31) HTML (104) PDF 2.69 M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复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4月1日至6月30日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的患者,采用电子病历查询联合电话回访收集患者的复查信息。整理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复查情况及影响复查的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复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68例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及其复查信息,其中未复查患者115例(42.91%),已复查患者153例(57.0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来源(门诊比住院,χ2=5.68,P=0.017)、就诊科室(非消化内科比消化内科,χ2=6.64,P=0.010)、息肉数目(1个比2~4个比≥5个,χ2=7.32,P=0.026)影响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是否复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诊于消化内科(P=0.039,OR=2.12,95%CI:1.04~4.34)、风险分级为3级(P=0.040,OR=1.92,95%CI:1.03~3.58)以及息肉数目≥5个(P=0.016,OR=2.89,95%CI:1.22~6.83)是影响患者是否复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就诊于消化内科、风险分级为3级和息肉数目≥5个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更有可能复查结肠镜。

    • 结直肠腺瘤切除后患者的内镜随访研究

      2025, 42(3):217-22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428-00183

      摘要 (56) HTML (86) PDF 3.08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切除患者随访结肠镜检查情况,为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和减少漏诊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间189例CRA切除患者1年后随访结肠镜检查。采用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评价患者肠道准备的效果。记录CRA患者切除时及其1年后随访的两次结肠镜检查中腺瘤部位、个数、大体形态,与主要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结肠镜漏诊CRA进行分析。结果 189例CRA切除患者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总的BBPS评分,1年后随访结肠镜检查结果[(1.93±0.42)、(2.53±0.52)、(2.77±0.45)、(7.22±1.03)分]和CRA切除时结肠镜检查结果[(2.08±0.35)、(2.70±0.46)、(2.81±0.40)、(7.57±0.84)分]比较,除左半结肠肠段外(χ2=0.98,P>0.05),其他肠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A切除时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肠段和全肠段检出CRA分别为62、66、210和338枚;1年后随访结肠镜检查对应肠段和全肠段漏诊CRA分别为21、38、49和108枚。CRA漏诊与患者年龄(≥60岁漏诊者占54.2%)、性别(男性漏诊者占81.9%)、腺瘤所在肠段(左半结肠漏诊者占36.2%)和大体形态(平坦型占72.3%)相关(P<0.05),与植物性膳食、胆囊或阑尾切除史、烟酒嗜好、腺瘤个数和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 CRA切除患者漏诊腺瘤以平坦型为主,与患者年龄、性别、腺瘤所在肠段和大体形态相关。

      • 0+1
    • 胆囊息肉对结直肠息肉提示价值的相关性研究

      2025, 42(3):223-22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821-00426

      摘要 (20) HTML (48) PDF 2.95 M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为胆囊息肉是否可以作为行结肠镜检查的提示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 回顾性收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12月2 542例行结肠镜检查及腹部超声的患者临床病历,按照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结直肠息肉组(n=1 266)和无结直肠息肉组(n=1 276)。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胆囊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息肉组及无结直肠息肉组的胆囊息肉患病率分别为16.67%(211/1 266)和11.21%(143/1 2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结直肠息肉风险较低(P<0.001,OR=0.523,95%CI:0.440~0.622),年龄(P<0.001,OR=1.059,95%CI:1.050~1.068)、高甘油三酯血症(P=0.013,OR=1.350,95%CI:1.066~1.709)、高密度脂蛋白降低(P<0.001,OR=1.588,95%CI:1.280~1.969)和胆囊息肉(P<0.001,OR=1.712,95%CI:1.344~2.180)是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直肠息肉组与无结直肠息肉组相比,在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尿酸血症以及胆囊切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超声发现胆囊息肉提示患者患有结直肠息肉可能,建议存在胆囊息肉的患者有必要进一步行结肠镜筛查以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

    • 内镜下多环套扎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临床初探(含视频)

      2025, 42(3):229-23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809-00454

      摘要 (27) HTML (112) PDF 3.51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内镜下多环套扎(endoscopic multi‑band ligation,EMBL)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小样本队列研究,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RGERD合并HH的患者行EMBL,比较手术前后食管24 h pH监测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相关指标、胃食管反流指数(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dex,GERI)、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调查量表(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评分、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GERD‑HRQL)评分,调查患者的满意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25例患者,均成功接受EMBL治疗,患者反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中及术后均无穿孔、出血、吞咽困难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诊显示,DeMeester评分[18.00(5.83,54.75)分、16.30(4.38,60.00)分]较术前[105.00(60.80,147.70)分]相比显著下降(Z=-3.72,P<0.001;Z=-3.82,P<0.001),pH<4时间百分比[8.80(6.10,11.80)%、8.95(5.15,10.90)%]较术前[31.15(16.75,54.75)%]相比显著下降(Z=-3.72,P<0.001;Z=-3.72,P<0.001),长反流次数[7.90(4.93,11.75)次、6.90(4.00,10.75)次]较术前[33.00(13.00,43.00)次]相比显著下降(Z=-3.82,P<0.001;Z=-3.58,P<0.001),酸反流次数[(14.86±8.71)次、(12.93±5.51)次]较术前[(30.42±17.99)次]相比显著下降(t=5.88,P<0.001;t=4.79,P<0.001),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9.70(5.80,19.58)mmHg、11.70(5.40,19.78)mmHg]较术前[4.70(3.25,7.00)mmHg]相比显著升高(Z=-2.84,P<0.001;Z=-3.10,P<0.001),GERD‑Q评分[(10.00±2.01)分、(9.43±1.74)分]较术前[(15.34±1.51)分]相比显著下降(t=8.90,P<0.001;t=9.87,P<0.001),GERD‑HRQL评分[7.00(5.00,7.75)分、6.00(5.75,8.25)分]较术前[13.50(11.00,21.25)分]相比显著下降(Z=-3.73,P<0.001;Z=-3.72,P<0.001),GERI[(2.26±1.58)%、(2.07±1.17)%]较术前[(5.72±2.27)%]相比显著下降(t=8.92,P<0.001;t=9.86,P<0.001)。术后6、12个月随访,患者满意度[68.00%(15/25),84.00%(21/25)]较术前[0.00%(0/25)]明显增加(Z=-4.63,P<0.001;Z=-6.48,P<0.001)。结论 初步小样本研究表明,EMBL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0+1
      • 1+1
      • 2+1
      • 3+1
      • 4+1
    • >短篇论著
    • 分段式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初探

      2025, 42(3):236-24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113-00021

      摘要 (23) HTML (52) PDF 3.35 M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改良的分段式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临床效果,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建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C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采用分段式POEM治疗的患者纳入分段式POEM组,采用渐进式POEM治疗的患者纳入渐进式POE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Eckardt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共纳入65例患者,其中分段式POEM组28例,渐进式POEM组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变分型、术前Eckard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皮下气肿发生率[3.6%(1/28)比24.3%(9/37),P=0.035]和少量胸腔积液发生率[7.1%(2/28)比27.0%(10/37),χ2=4.186,P=0.0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胸痛持续时间[(36.5±10.5)h比(44.3±11.8)h,t=2.765,P=0.008]和疼痛程度(4.1±2.1比6.2±2.3,t=3.783,P<0.001),以及发热天数[(2.1±1.3)d比(3.1±1.5)d,t=2.816,P=0.007]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28)比2.7%(1/37),P=1.000]。术后随访6个月,分段式POEM组患者胸骨后疼痛、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低于渐进式POEM组(P<0.05),Eckardt评分[(2.2±1.1)分比(2.9±1.3)分,t=2.294,P=0.025]有明显改善。分段式POEM与渐进式POEM均可有效治疗AC,但分段式POEM安全性更高,术后胸痛、胃食管反流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疗效更好。

      • 0+1
    • >病例报道
    • 超声内镜引导下小肠结肠吻合术治疗恶性肠梗阻1例(含视频)

      2025, 42(3):241-24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612-00289

      摘要 (30) HTML (48) PDF 3.17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MBO)是腹腔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超声内镜引导下小肠结肠吻合术治疗MBO病例,以期给予内镜医师治疗相关疾病参照。

      • 0+1
      • 1+1
    • >综述
    • 胆管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进展

      2025, 42(3):243-24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409-00006

      摘要 (23) HTML (34) PDF 2.92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管狭窄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胆管管腔变窄或结构改变,造成正常胆汁流动受阻。目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放置胆管支架是治疗胆管狭窄主要手段之一,但传统胆管支架术后再阻塞率较高。为满足临床需求,胆管药物洗脱支架根据狭窄原因,设计和开发各种药物涂层,延长支架的通畅时间。本文就胆管药物洗脱支架的分类进行了讨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胆管药物洗脱支架的未来发展趋势。

    • 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黏膜下纤维化应对措施的研究进展

      2025, 42(3):248-25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223-00512

      摘要 (43) HTML (58) PDF 3.03 M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浅表结直肠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它能在整块切除病变的同时,减少侵入性损伤,并降低局部复发率。然而,存在黏膜下纤维化和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对ESD的结果有较为显著影响,发生纤维化的病变,手术时间和技术复杂性明显增加,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降低,术后延迟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病率亦明显增加。本文对既往黏膜下纤维化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了黏膜下纤维化在ESD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黏膜下纤维化的处理方法。

您是第位访问者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