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共识与指南
    • 中国结直肠肿瘤无创诊断生物标志物应用专家共识(2023,北京)

      2024, 41(3):169-17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226-00093

      摘要 (431) HTML (356) PDF 2.94 M (1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通过筛查发现结直肠腺瘤或早期结直肠癌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提和关键。随着结直肠肿瘤无创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不断增多,以及相关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依托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组织我国消化内外科、消化内镜和肿瘤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肿瘤无创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 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专家共识意见

      2024, 41(3):178-183.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215?00078

      摘要 (356) HTML (219) PDF 2.85 M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pancreatic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P-ESWL)是治疗胰管结石的重要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认可。但有关P-ESWL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规范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国际与国内均尚未形成相关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P-ESWL的临床应用,由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及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在参考国内外P-ESWL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临床应用经验,组织国内专家编写了本共识。该共识重点介绍了P-ESWL的设备、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规范及并发症防治等,旨在提高相关专科医师对P-ESWL的认识,规范P-ESWL流程。

      • 0+1
    • >菁英论坛
    • 牵引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

      2024, 41(3):184-18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13-00069

      摘要 (311) HTML (125) PDF 2.90 M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成为早期胃肠道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是对于面积大、严重纤维化等的病灶,术中缺乏牵引限制了手术视野的清晰度,使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系统回顾国内外牵引技术在ESD术中应用的研究,旨在总结近年常用ESD术中牵引方式,并分析其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应用及优缺点。

      • 0+1
      • 1+1
      • 2+1
    • 虚拟现实技术在消化内镜培训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4, 41(3):189-19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508-00012

      摘要 (385) HTML (172) PDF 2.83 M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消化内镜操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消化内镜系统能帮助初学者较快掌握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基本技能,使各级消化内镜培训中心的规范化教学成为可能。主要论述虚拟现实技术在消化内镜培训中的发展与应用。

      • 0+1
      • 1+1
    • >论著
    • 内镜支架引流治疗不可切除肝门胆管恶性梗阻临床成功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

      2024, 41(3):193-19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704-00240

      摘要 (253) HTML (149) PDF 2.57 M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可切除的肝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行内镜支架引流临床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3所内镜中心(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502例、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92例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39例)成功接受支架引流的肝门胆管恶性梗阻(Bismuth Ⅱ~Ⅳ型)的633例患者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临床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支架通畅期和总体生存时间。临床成功患者和临床失败患者单因素比较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筛选出患者临床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成功患者和临床失败患者支架通畅期和总体生存期使用Kaplan‑Meier曲线展示,两组间的差异比较使用log‑rank方法。结果 共有503例患者临床引流成功,有130例患者临床引流失败,总体患者的临床成功率为79.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疾病类型、Bismuth分型、肝硬化、支架类型、支架数量、支架跨越十二指肠乳头和肝脏引流体积可能是影响引流临床成功的因素(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Bismuth分型(Bismuth Ⅱ~Ⅲ型比Bismuth Ⅳ型:OR=3.308,95%CI:1.772~6.176,P<0.001)、支架类型(金属比塑料:OR=3.297,95%CI:1.829~5.942,P<0.001)和支架数量(双边比单边:OR=2.335,95%CI:1.463~3.727,P<0.001)均为引流临床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成功和临床失败患者的支架通畅期分别为6.5(95%CI:5.6~7.4)个月和1.2(95%CI:0.9~1.5)个月(P<0.001),生存时间分别为5.1(95%CI:4.6~5.6)个月和1.2(95%CI:0.9~1.6)个月(P<0.001)。结论 内镜支架引流治疗不可切除的肝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时,Bismuth Ⅳ型的患者临床成功率较低; 使用金属支架或者双边引流的患者可以提高临床成功率。

      • 0+1
    • 内镜下光动力治疗在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2024, 41(3):198-203.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706-00078

      摘要 (418) HTML (108) PDF 2.67 M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联合胆管支架置入在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中科大附一院(40例)和铜陵市人民医院(3例)收治的共43例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发生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临床资料,支架组(n=23)单纯置入胆管支架,联合组(n=20)行PDT联合胆管支架置入。对比两组患者的胆红素下降程度、支架通畅期、术后卡氏行为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支架组和联合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的支架通畅时间为204.53 d(95%CI:143.75~265.32 d),长于支架组的138.36 d(95%CI:95.38~181.3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支架组和联合组术后1周中位胆红素下降值分别为30.10 μmol/L和9.40 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43,P=0.808)。支架组和联合组术后1个月[(69.09±12.69)分和(73.16±13.36)分,t=-0.999,P=0.324]和3个月卡氏行为评分[(67.14±9.94)分和(70.67±10.33)分,t=-0.935,P=0.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总体生存期为267.38 d(95%CI:186.93~347.83 d),显著长于支架组的140.41 d(95%CI:97.38~183.45 d)(P=0.017)。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PDT联合胆管支架置入(HR=0.457,95%CI:0.212~0.986,P=0.046)是患者生存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内镜下PDT联合胆管支架置入可有效缓解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梗阻性黄疸,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0+1
      • 1+1
    • 单人经口胆道镜与射频消融术同台诊治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

      2024, 41(3):204-21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909-00097

      摘要 (361) HTML (275) PDF 3.51 M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单人经口胆道镜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同台诊治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可疑肝外胆管癌患者资料,根据诊治过程最终纳入69例,分为常规分次组(n=34):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细胞刷或单人经口胆道镜检查取得活检组织,待获得阳性病理结果再次行ERCP+RFA;同台诊治组(n=35):行ERCP经单人经口胆道镜检查胆道并对病灶行直视下活检,对术中快速病理结果确定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同台行RFA。对比两组操作成功率、术后胆红素恢复情况、ERCP次数、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RFA,操作成功率100.0%(69/69)。分次组和同台组总胆红素术后下降50%及以上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94%(18/34)比57.14%(20/35),χ2=0.27,P=0.604]。分次组ERCP次数明显多于同台组[(2.59±0.50)次/人比(1.00±0.00)次/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02)。分次组和同台组术后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65%(23/34)比65.71%(23/35),χ2=2.83 ,P=0.626]。分次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同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41±9.13) d比(7.91±3.48) d,t=5.32,P=0.001]。分次组住院费用明显多于同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 127.88±3 763.77)元比(23 980.69±4 767.15)元,t=6.61,P=0.001]。结论 单人经口胆道镜直视下诊断+活检联合RFA同台诊治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可减少ERCP次数,并且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具有较高成本-效益比的诊治方法。

      • 0+1
      • 1+1
    • 早期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导丝误入胰管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困难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2024, 41(3):212-21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820-00560

      摘要 (314) HTML (523) PDF 2.72 M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transpancreatic sphincterotomy,TPS)应用于导丝进入胰管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困难插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1 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行ERCP诊疗的胆道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排除在常规选择性胆管插管技术尝试5 min内即成功进入胆管者,共纳入154例导丝误入胰管的ERCP困难插管患者。将导丝首次进入胰管且插管时间5~<10 min时即行TPS的患者设为早期TPS组(n=62例),而将导丝反复进入胰管(≥2次)或插管时间≥10 min时才实施TPS的患者设为延迟TPS组(n=9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插管时间、手术时间、插管成功率、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早期TPS组和延迟TPS组的性别、年龄、ERCP指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TPS组的插管时间[12.0(10.0,15.0)min 比 21.0(16.0,27.0)min,Z=8.262,P<0.001]、手术时间[29.0(25.0,34.0)min 比 50.5(41.0,67.8)min,Z=9.097,P<0.001]显著短于延迟TPS组,两组胰管支架留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6/62)比16.3%(15/92),χ2=1.381,P=0.240]。早期TPS组的插管成功率[100.0%(62/62) 比 88.0%(81/92),χ2 =6.282,P=0.012]显著高于延迟TPS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0.0%(0/62)比16.3%(15/92),χ2=11.200,P=0.001]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37.1%(23/62)比59.8%(55/92),χ2=7.626,P=0.006]显著低于延迟TPS组,两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21.0%(13/62)比31.5%(29/92),χ2=2.080,P=0.149]以及术中出血发生率[21.0%(13/62)比30.4%(28/92),χ2=1.699,P=0.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穿孔和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 在导丝误入胰管的ERCP困难插管中,早期实施TPS可以提高胆管插管成功率并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是安全和有效的。

    • 胰管支架置入在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的疗效分析

      2024, 41(3):218-223.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11-00490

      摘要 (360) HTML (147) PDF 2.70 M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胰管支架置入在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并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的病例。其中,将ERCP术中置入胰管支架的31例病例纳入观察组,于同期病例中选择31例ERCP术中未放置胰管支架的病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2周时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淀粉酶水平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情况(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胰周积液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预后情况(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需内镜下引流或内镜下清创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术前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分、肝功能指标、炎症性指标、首次进行ERCP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ERCP术后1周和2周时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淀粉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3.5(1,5) d和5.0(3,6) d (Z=-2.20,P=0.028),腹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0(2.5,7.0) d和5.0(4.0,8.8) d (Z=-3.15,P=0.002),胰周积液好转时间分别为(25.3±1.5) d和(27.8±2.2) d (t=-0.84,P=0.407),住院时间分别为28(19, 49) d和40(27, 70) d (Z=-2.03,P=0.043),住院总费分别为8.1(5.9,10.9)万元和9.8(6.9,17.3)万元 (Z=2.02,P=0.043)。观察组和对照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6%(7/31)和54.8%(17/31) (χ2=6.80,P=0.009),需内镜引流或清创率分别为16.1%(5/31)和38.7%(12/31) (χ2=3.97,P=0.046)。结论 对于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内镜下解除胆道梗阻的同时放置胰管支架引流胰液降低胰管内压力,不仅可以加快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 0+1
    • 超声内镜诊断恶性胰腺囊性病变的效果评价

      2024, 41(3):224-22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127-00496

      摘要 (345) HTML (107) PDF 2.97 M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恶性胰腺囊性病变(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PCL)的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特征,评估EUS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US⁃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诊断恶性PCL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且行EUS⁃FNA的130例P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EUS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恶性PCL的EUS高危特征。比较手术确诊病例中CT、MRI及EUS⁃FNA诊断恶性PCL的准确率。结果 130例确诊PCL病例中包括27例(20.77%)黏液性囊腺瘤(其中1例伴浸润癌)、19例(14.62%)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其中8例伴浸润癌或高度异型增生)、15例(11.54%)浆液性囊腺瘤、10例(7.69%)实性假乳头状瘤、42例(32.31%)胰腺癌和17例(13.08%)非肿瘤性PCL。51例纳入恶性组,余79例为良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US显示囊壁增厚(P=0.018,OR=3.603,95%CI:1.274~10.883)、实性成分(P=0.002,OR=33.041,95%CI:5.572~671.106)及胰周组织浸润(P=0.004,OR=12.810,95%CI:2.747~101.812)为预测恶性PCL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0。99例手术确诊病例中,CT、MRI及EUS⁃FNA诊断恶性PCL的准确率分别为39.8%(31/80)、49.3%(34/69)和56.6%(56/99)。结论 EUS有助于鉴别诊断恶性PCL,EUS⁃FNA诊断恶性PCL的准确率优于CT、MRI。

      • 0+1
      • 1+1
      • 2+1
    • >短篇论著
    • 胆管支架联合光动力和(或)射频消融治疗在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

      2024, 41(3):230-23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5-00129

      摘要 (504) HTML (145) PDF 3.98 M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后行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和(或)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在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姑息治疗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5例EHCC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先接受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支架置入后6个月内接受PDT和(或)RFA。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治疗后,5例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术后恢复良好,1~3 d即好转出院。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并发症,其余均未发生不良事件。胆管支架治疗先于PDT和(或)RFA对EHCC进行姑息治疗,为后续PDT和(或)RFA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快速有效解除管腔梗阻,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 0+1
      • 1+1
      • 2+1
      • 3+1
      • 4+1
    • >病例报道
    • 内镜下切除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2024, 41(3):236-23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2-00308

      摘要 (344) HTML (119) PDF 3.87 M (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文中报道了1例年轻女性患者,病灶位于胃体上段大弯侧,具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行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成功切除,术后6个月内镜复查见原病灶处愈合良好。

      • 0+1
    • 前列腺癌术后自动结扎夹移位表现为直肠黏膜下肿瘤1例

      2024, 41(3):239-24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705-00006

      摘要 (308) HTML (163) PDF 2.84 M (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动结扎夹移位至直肠表现为直肠黏膜下肿瘤的病例罕见,报道1例前列腺癌术后自动结扎夹移位至直肠表现为直肠黏膜下肿瘤的病例。

      • 0+1
    • 胶原基质生物膜治疗盆腔放疗后的难治性放射性肠炎1例(含视频)

      2024, 41(3):241-243.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114-00475

      摘要 (330) HTML (114) PDF 3.09 M (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放射性肠炎因其进行性、难治性,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报道1例内镜下应用胶原基质生物膜成功治疗的难治性放射性肠炎病例,结果显示患者肠道溃疡和糜烂明显修复,症状明显改善。

      • 0+1
      • 1+1
    • >综述
    • 消化道全层缺损内镜下闭合方式的研究进展

      2024, 41(3):244-24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719-00451

      摘要 (395) HTML (179) PDF 2.85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已成为黏膜下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相较于外科腹腔镜手术,EFR可经人体自然孔道完整切除肿瘤,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速度快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数黏膜下肿瘤的切除。为完整剥离病变,EFR术中多会造成消化道管壁的全层缺损,现阶段主要使用的闭合夹有金属夹、尼龙圈联合金属夹、内镜吻合夹(over⁃the⁃scope clip,OTSC)等,具体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术中创面情况及缺损大小综合判断。对现有的常用消化道全层缺损闭合方式进行总结,评估其安全性及可靠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儿童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2024, 41(3):248-25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721-00590

      摘要 (303) HTML (129) PDF 2.81 M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儿童消化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结肠镜检查已成为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肠道准备作为结肠镜检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其影响因素在成人中已有广泛的研究。由于儿童与成人具有明显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其肠道准备的影响因素也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而目前有关儿童肠道准备影响因素的研究仍较少。故现就患儿个体因素、既往疾病史、肠道准备方案、肠道准备宣教、肠道准备期间排便情况及肠道准备与结肠镜检查间隔时间等方面,对影响儿童肠道准备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您是第位访问者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