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兵 , 王树玲 , 潘鹏 , 夏天 , 杨帆 , 贺子轩 , 王同昌 , 李兆申 , 柏愚
2022, 39(1):1-1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1111-00661
摘要: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鉴于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并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多个学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内容涵盖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的定义、预防、筛查与诊断、治疗与随访等多个部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状态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2022, 39(1):19-3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1119-00688
摘要:消化道异物是消化科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因误吞异物的种类繁多,导致处理方式多样,潜在的风险及并发症不断升级,若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中国尚无针对儿童的消化道异物指南,因而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基础上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的儿童消化道异物循证指南,对有效指导和促进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按照规范的制订流程,联合多学科专家,基于现有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指南,以期为各级各类接诊儿童消化道异物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2022, 39(1):35-3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1220-00760
摘要:本文对《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以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如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状态的概念界定、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层筛查策略、新技术的应用和筛查依从性等进行解读。
岳汶 , 许梦情 , 尹启航 , 王莉杰 , 马苗苗 , 孙珂 , 张丹丹 , 杨兰 , 李锋 , 张文杰
2022, 39(1):39-4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519-00210
摘要:目的 探讨多种影响因素对石河子地区胃炎、胃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和胃癌患者的致病作用。方法 以2012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镜活检的7 110例汉族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历、调查问卷获取患者的病例资料,排除食管及十二指肠相关疾病后,共4 429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包含胃炎4 249例、GIN 93例和胃癌87例。使用χ2检验、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各因素在胃炎、GIN和胃癌3组人群中的差异性,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炎进展为GIN或胃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χ2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显示,在胃炎、GIN和胃癌3组人群中,性别、年龄、消化系统疾病史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加深,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构成比逐渐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0.001,OR=2.251,95%CI:1.461~3.470)、老年(P<0.001,OR=4.829,95%CI:2.241~10.409)、有胃癌家族史(P=0.002,OR=3.227,95%CI:1.537~6.774)及消化系统疾病史(P=0.034,OR=1.644,95%CI:1.037~2.607)是胃炎进展为GIN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P<0.001,OR=3.254,95%CI:2.026~5.225)、中年(P=0.022,OR=2.688,95%CI:1.153~6.265)及老年(P=0.002,OR=4.734,95%CI:1.750~12.807)是胃炎进展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排除年龄和性别2个因素的干扰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青年人群中吸烟(P=0.028,OR=4.060,95%CI:1.160~14.202)是胃炎进展为GIN的危险因素,女性人群中肥胖(P=0.032,OR=3.869,95%CI:1.121~13.356)是胃炎进展为胃癌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与胃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诱导胃癌变的早期事件。石河子地区男性、老年、有胃癌家族史及有消化系统疾病史的人群以及青年烟民更易患GIN,男性、中老年人群及肥胖女性患胃癌的风险增高。
2022, 39(1):46-5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022-00856
摘要:目的 了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患者内镜复查依从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普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联合电话回访采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院行ESD治疗的患者资料,问卷调查时间从2019-05-01开始,截至2020-07-31。整理分析患者内镜复查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患者复查的原因,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内镜复查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到413例患者的调查问卷,其中331例(80.1%)内镜复查依从性好,82例(19.9%)内镜复查依从性差。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构成(χ2=4.68,P=0.034)、病变性质构成(χ2=10.10,P=0.002)、文化程度构成(χ2=4.00,P=0.049)、可支配收入构成(χ2=7.00,P=0.009)、工作状况构成(χ2=11.29,P=0.004)、医疗保险种类构成(χ2=13.59,P=0.001)影响患者内镜复查依从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种类的医疗保险下,黏膜下病变患者比黏膜病变患者达到依从性好的可能性更低(P<0.001,OR=0.383,95%CI:0.227~0.644);在相同的病变性质下,城镇医疗保险患者比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患者达到依从性好的可能性更高(P<0.001,OR=2.938,95%CI:1.696~5.090)。结论 ESD术后患者内镜复查的依从性与病变性质、医疗保险种类和对疾病认知密切相关。黏膜下病变患者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患者更有可能依从性不佳,应多加重视;同时,加强患者疾病认知教育,对提高复查依从性非常必要。
付凤琴 , 林晓露 , 程辉 , 梁玮 , 邓万银 , 钟世顺 , 郑金辉 , 江思芮 , 姜雨婷 , 郑晓玲
2022, 39(1):53-5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224-00984
摘要:目的 评估eCura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非治愈性切除后治疗策略选择上的辅助作用。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10例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病例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eCura评分系统分成低危组79例、中危组22例和高危组9例。采用ROC曲线分析检验eCura评分系统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eCura评分系统风险分层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癌症生存率,生存率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 35例患者于ESD术后追加了标准外科手术,包括低危组22例、中危组8例和高危组5例,其中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包括低、中危组各1例和高危组3例。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0.697~0.952,P=0.001),eCura评分系统评分的最佳截断值设置为3分时约登指数为0.7,达最大值,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危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约是低危组的3.00倍(95%CI:0.17~54.57,P=0.458);高危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约是低危组的31.50倍(95%CI:2.14~463.14,P=0.012)。随访时间12~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10例复发,包括低危组4例和中、高危组各3例,其中2例来源于ESD术后追加标准外科手术者中,且均来自低危组,其余8例均来源于ESD术后未追加标准外科手术者中。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略低于未追加手术者(P=0.319),中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高于未追加手术者(P=0.296),高危组中追加手术者的癌症生存率明显高于未追加手术者(P=0.013)。结论 eCura评分系统能够较好地辅助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后治疗策略的选择,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后续淋巴结转移和复发风险。对于eCura评分系统评估为低风险类别者,密切随访可能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而对于eCura评分系统评估为高风险类别者,追加标准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改善预后。
关雪 , 张倩 , 邢洁 , 朱圣韬 , 孙秀静 , 张澍田
2022, 39(1):60-6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308-00909
摘要:目的 探讨漏诊型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ynchronous multiple early gastric cancer,SME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10例漏诊型SMEG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描述总结并讨论。结果 10例漏诊型SMEGC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男性居多(6例),分别有6例患者合并有肿瘤家族史或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内镜及病理表现方面,6例患者的漏诊病灶长径不小于初诊病灶,且有半数以上的漏诊病灶在胃内垂直位置(6/10)、浸润深度(8/10)、组织学分型(9/10)、萎缩(8/10)及肠化(8/10)方面与初诊病灶一致。结论 在首次内镜诊治及随访过程中均应仔细识别并警惕漏诊病灶的存在,特别应注意观察与初诊病灶垂直位置相同的部位,尤其是老年男性、有肿瘤家族史及合并症的患者。
林吟 , 邹东东 , 吴以龙 , 林敏 , 杨沱 , 谢晶晶 , 江志俊
2022, 39(1):65-7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905-00747
摘要:目的 评价亮蓝光成像(blue light imaging‑bright,BLI‑bright)和联动成像(linked color imaging,LCI)用于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5月—2020年8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前使用了蓝激光胃镜3种模式[BLI‑bright、LCI和白光成像(white light imaging,WLI)]进行详细检查,且ESD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63例连续病例作为观察对象。主观可视性分析由6名内镜医师完成,按年资分成高年资组和低年资组,每组各3名,主要观察指标为可视性评分(ranking score,RS)。客观色差分析主要比较3种模式下早期食管癌癌灶与周边黏膜的总色差(ΔE),色差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的1976 L*a*b*系统。结果 6名研究者的RS总体评分WLI模式下为(2.57±0.81)分,明显低于LCI模式下的(3.25±0.67)分(t=9.71,P<0.001)和BLI‑bright模式下的(3.18±0.67)分(t=9.31,P<0.001)。亚组分析发现:高年资组的RS评分WLI模式下为(2.71±0.80)分,明显低于LCI模式下的(3.33±0.66)分(t=7.16,P<0.001)和BLI‑bright模式下的(3.42±0.62)分(t=8.09,P<0.001);低年资组的RS评分WLI模式下为(2.40±0.90)分,亦明显低于LCI模式下的(3.15±0.83)分(t=9.62,P<0.001)和BLI‑bright模式下的(2.89±0.92)分(t=5.69,P<0.001),且LCI模式下评分还明显高于BLI‑bright模式(t=4.07,P<0.001)。WLI模式下早期食管癌癌灶与周边黏膜的ΔE为11.52±3.40,明显低于LCI模式下的16.64±4.70(t=7.10,P<0.001)和BLI‑bright模式下的15.72±3.84(t=7.88,P<0.001)。结论 与WLI模式相比,应用BLI‑bright模式和LCI模式都能增加早期食管癌癌灶与周边黏膜的色差,提高早期食管癌可视性。其中,LCI模式更有利于低年资内镜医师检出早期食管癌。
2022, 39(1):71-7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103-00680
摘要: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对内镜活检阴性的消化道恶性狭窄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CT检查提示消化道恶性肿瘤伴管腔完全狭窄、内镜活检阴性行EUS‑FNA的患者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评估技术成功率及EUS‑FNA的准确性。共纳入11例患者,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0.3岁;其中食管病灶8例,直肠病灶3例。11例均成功实施了EUS‑FNA,其中病理提示恶性肿瘤10例,未见肿瘤细胞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对内镜活检阴性的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实施EUS‑F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2022, 39(1):75-7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2-00649
摘要: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离断合并胆瘘较少见,可通过胆道重建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进行治疗,但二者难度均较大。本文报道1例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离断并胆瘘,通过ERCP分阶段予鼻胆管、支架引流联合治疗,成功治愈。
2022, 39(1):78-8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615-00229
摘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由于内镜切除几乎保留了完整的胃黏膜,术后异时性胃癌(metachronous gastric cancer, MGC)的发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MGC的临床病理特征、长期预后和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